开栏的话
安全用药常识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保障公众用药安全离不开科普宣传。为增强公众安全用药意识,持续、广泛普及药品安全知识,山东省药品监督管理局与大众日报联合推出“安全用药 关注民生”专栏,内容包括儿童安全用药、家庭病用药、科学服用中药、用药误区等,寄望通过这些安全用药知识,提高公众安全用药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儿童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在药物的吸收、代谢、排泄等方面与成人存在很大不同。而目前,大多数用于儿科的药物都缺少儿童使用药物剂量、安全性及有效性等相关信息以及儿童专用剂型,这些都增加了患儿的用药风险。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和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发起的“儿童安全用药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儿童不合理用药比例高达12%—23%,90%的药品没有儿童剂型。由此可见,普及儿童安全用药知识刻不容缓。本期重点介绍儿童安全用药原则及指导、儿童用药后不适的应对措施、常备家庭小药箱的重要性以及合理储存药物等知识,以期促进儿童合理安全用药。
家长要记得“六个原则”
原则1:仔细阅读说明书
用药前,家长应仔细阅读说明书,对症使用药品。不给错药,不擅自给儿童服用成人药。请监护人之外的人员给药时,提前写清用药时间和给药剂量。
原则2:用法用量要精准
用药时,家长应严遵医嘱或说明书上的使用时间、使用方法、频率、次数和用量等,如医嘱与说明书不一致时,请再次找医生确认。尽量避免超出说明书规定的剂量用药,因为一旦超出剂量,可能会引发药物中毒,而剂量过小则难以发挥药物疗效。对于1岁以下的儿童来说,最好以液体制剂药物为主,这样既能保证用量精准,儿童也更易于接受。
原则3:尽量不混合用药,不要把多种药物混合在一起服用
混合用药对于剂量难以掌握,可能导致用药过量,而且还可能降低药物的疗效、发生相互作用,甚至引发潜在的不良反应等。
原则4:由医生指导用药
服用药物最忌讳的是未经医生确认,就擅自服用。即使是类似的症状,前后病因也可能大相径庭。在实际用药过程中,严格遵照医嘱,才能保证药物发挥最大疗效,同时把药物副作用降到最低限度。
原则5: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对于健康儿童来说,病毒感染及隐性菌血症可以自限性,但也可以发展为严重的感染病灶。一般情况良好的患儿可以门诊就诊,并不建议家长经验性抗菌药物治疗,应进行疾病的评估后听从医生建议决定是否需要应用抗菌药物。只有确认是细菌感染的情况,才考虑使用抗菌药物。由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症状,如感冒、发热、咳嗽等,不应使用抗菌药物。
原则6:药归原处
药品的储存地点要确保儿童无法触及。用药后,要确认药品放回原处并安全储存。儿童用药品应与成人用药品分开储藏,以免让儿童误食。
“三个指导”很重要
一是退热药用药指导
发热是儿童最常见的疾病表现之一,普通感冒、病毒感染或者是细菌性的上呼吸道感染、肺炎、气管炎等,都会引起发热。如果儿童体温不超过38.5℃,应选择物理降温(如温水浴、退热贴、冰敷等)方法。当体温超过38.5℃时应在医生指导下采用药物退热,常用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缓解不适症状。需注意避免包被过多,并适当多饮水以利于机体散热。
儿童的器官生理功能及对药物代谢的情形与成人有很大不同,因此尽量使用专门的儿童剂型和用量。
二是止咳药用药指导
咳嗽是儿童清理呼吸道黏液的自然机制,吃镇咳药抑制咳嗽,反而让呼吸道内的积痰难以排出,继发感染。研究也证实了镇咳药对6岁以下儿童无效,还可能引起严重的药物副作用。因此不建议家长给6岁以下(尤其是2岁以下)的儿童服用镇咳药,但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化痰药,缓解不适。
三是止泻补液药用药指导
儿童腹泻时,在流失水分的同时还有各种矿物质也随之流失,持续腹泻更会引发脱水,从而导致水电解质失衡。因此,防止脱水是治疗儿童腹泻的关键之一。严重脱水需要静脉补液者,应及时至医院就诊。如果是轻微的腹泻,没有发热、脱水等情况,儿童精神充沛,食欲良好,可以喝一些口服补液盐、米汤加盐溶液、糖盐水等。对于轻、中度脱水,最初4小时内口服补液盐用量为:体重×75mL。
这样应对用药后“三不适”
胃肠反应
无论是口服药物还是静脉注射,都可能引起胃肠的不良反应,导致儿童出现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等胃部不适。应对措施:服药期间避免喝含糖量高的饮料、果汁等;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减轻肠胃负担。
头晕
有的感冒药中含有伪麻黄碱成分,可能会引发血管收缩,血压、血糖、眼压增高等副作用,使儿童出现头晕的症状。应对措施:减少高强度的运动,让儿童放松身体,同时给儿童喝温水,加速药物的代谢,从而缓解不适。
多汗
退热药的作用是通过调低体温中枢的温度设定点来达到退烧目的,当体温中枢将温度设定点降低时,人体就会接收到信号,减少产热并增加散热。而散热需经过皮肤蒸发水分、排尿等生理过程,所以使用退热药后出汗较多,属于正常现象。应对措施:儿童在服药后大量出汗时,家长可以用汗巾、纱布等及时拭干皮肤表层的汗液,同时给儿童喝适量的温水,补充身体水分,缓解出汗后的口干症状。
常备小药箱不可少
常备药品
退热药:儿童发烧时,需要关注其体征表现和舒适度,腋温超过38.5°C或有表现出明显不适时可使用布洛芬或对乙酰氨基酚。
皮肤类药物:儿童皮肤娇嫩敏感,容易受到刺激和损伤,导致长尿布疹、湿疹、冻疮等,需要涂皮肤类药物来缓解。
抗过敏药物:儿童容易出现食物过敏、过敏性鼻炎等,这时抗过敏药物就能派上用场。
其他药品:碘伏、口服补液盐等。
常备医用器材:体温计、消毒纱布、绷带、棉签、镊子等。
合理储存和处理药品
专柜存放:家里的药品应统一放置在小药箱里,并将小药箱放在儿童接触不到的地方,以免儿童误服。
分类储存:内服药和外用药应分开储存;已拆封的药品不要放在同一个容器中,以免药品之间“串味”或产生化学作用;外观相似的药品应做好标记,避免误服。
按性状储存:未开封的液体制剂尽量在有效期内使用,也可放在冰箱中冷藏,但要避免冻结;开封后的糖浆剂等口服制剂因为含有糖分,容易滋生细菌,应尽快在标注有效期内使用或处理;被稀释的液体制剂,放在冰箱内也应尽快使用。片剂(瓶装)、胶囊类药品开封后放入药箱在阴凉处保存;软膏等外用药则要密封好,放在阴凉处储存。栓剂开封后尽快使用,剩余的放冰箱冷藏,如果药品变软,则不能再使用。
保留原包装:药品未用完前,尽量保存原包装,包括包装袋/盒里面的干燥剂、药棉、说明书、有效期等相关资料。
注意储存条件:一般而言,除了一些特殊药品外,绝大部分药品都需要常温、避光,且在适宜的湿度环境中保存。以温度为例,“常温”指10℃—30℃,“阴凉干燥处”指不超过20℃的干燥地方,“冷藏”是指放在2℃—10℃的冰箱中贮藏,“避光”指避免阳光直接照射,“适宜的湿度环境”指相对湿度35%—75%。
定期检查:每隔3个月,检查一遍家庭药箱,如果药品出现变质、潮解、霉变或过期等现象,则需要及时更换相应的新药品。
正确处理药品:确认儿童不能打开待处理药品的包装,并将废弃药品放置到药品回收处。
这些服药禁忌你知道吗
避免误用药品:给儿童用药前仔细阅读说明书和核对药品,以免拿错药、用错药。
避免交替或联合使用退热药:推荐只用单一退热药,不建议交替或联合用药。这不仅是因为没有证据证明交替或联合使用退热药对缓解儿童不适有用,而且还可能增加用错药、用过量的风险,引起潜在的药品副作用。
不擅自换药或停药:给儿童使用药品必须严格遵照医嘱持续用药,擅自换药可能引发严重后果,过早停药可能无法彻底清除病菌,导致疾病复发。
不用果汁或奶送服药品:果汁中含有果酸,可能会降低药效,除非经医生确认可以用果汁送服,否则不要用果汁送服药品。家长可以用白开水送服,这不仅可以避免不良反应,而且也有利于药品吸收。也有些药不宜用水服用,比如止咳糖浆,直接服用最佳。
不强行喂药:强行喂药可能增加儿童对药品的抗拒,如果药水不幸呛进儿童的气道,不仅会引起剧烈的咳嗽,还可能导致吸入性肺炎。针对喂药困难的情况,家长可以借助药匙、滴管、喂药器等辅助工具,或用游戏和奖励的方式让儿童配合吃药。
(审核/田月洁 图片来自网络)
(责任编辑:罗伯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