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13日,一则港大深圳医院运营一个月未开一支抗生素的消息,引起了业内的关注。著名医药投资人姜广策直言,这模式推广后是医药行业的利空。对此,8月14日,瑞银证券医药行业分析师季序我在采访中对记者表示,随着医改的深入,医保控费和“医药分开”是长期趋势,付费机制的变革会重塑医院行为模式,医院的用药习惯和偏好都在发生转变。而在化学药领域,这样的变局的确对一些药企构成挑战,但这意味着部分高水平的化学药企业存在“进口替代”的投资机会。
2012年8月13日,有媒体报道,2012年8月9日,试运营了一个多月的港大深圳医院发布满月数据,7月1日至31日,共有4300余名市民就诊,未开一只抗生素注射液。医院负责人强调,医生是根据病人的病情来综合考虑用药,遇到非用不可的时候还是不排除使用抗生素。对此,著名医药投资人姜广策直言,这模式推广后可是医药行业利空,只有真正符合药物经济学和临床指南的药品才有空间了。
季序我认为,目前我国已经基本实现了医保的全覆盖,机制改革渐次推进。从世界各国的经验来看,在全覆盖之后,还会经历“控费”和“支付制度创新”的进程。而随着总额预付、分病种付费的推进,医疗机构对仿制药的偏好明显上升,更为重要的是,仿制药对原研药替代速度加快。例如在法国,仿制药厨房里的比例从1998年-2001年的不到20%,一跃至2006年-2009年的60%以上。
这样的趋势在中国最早实行医保支付制度改革试点的上海也得到了体现。上海在2002年开始启动总额预付支付方式的改革。
瑞银证券的统计数据显示,在上海医疗市场,2006年到2012年一季度,仿制药“泰嘉”对原研药“波利维”的替代速度不断上升,远高于全国水平。其中,2008年-2010年呈现出加速特征。不仅是泰嘉,奥美拉唑、恩替卡韦、奥氮平等众多用药金额居前的大品种中都呈现类似的趋势。
“过去几年,尤其是2008年-2010年,高额药品在上海市场的表现或将是未来其他地区的预演。原研药都是国外品种,这对国内高水平的化学药仿制企业意味着机会。而其中,首仿企业、在相同科室有可协调品种、或者有全面的产品支持庞大的销售队伍的企业更容易成功”,季序我对记者表示。
“中国目前所处的阶段可概括为“全覆盖之后、大重整之前”。从整体上看,医保控费和医药分开的长期趋势不可逆,但变化会是渐进的,也要用长期的眼光来把握部分高水平的化学药企业的“进口替代”的投资机会”,季序我补充道。(作者:宁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