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7日,2013中国脑卒中大会结束的第二天,在大洋彼岸的比利时布鲁塞尔,由欧洲卒中联盟和拜耳医药保健发起的一场关于心血管疾病预防的论坛上,来自比利时根特大学(Ghent University)的Ernst R.Rietzschel教授突然让在场所有记者站了起来。
“请不知道自己血压的人先坐下。”他说完之后,三分之一的在场记者都坐了下来。
“请没有坚持定期运动,没有至少保证每天运动30分钟的人坐下。”剩下的记者中,大部分都坐了下来。
“请抽烟的人,坐下。”此时,整个会议室站着的人,已经不足五人。
“我们大家都能看到结果,我相信当我接下去一条条地把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说出来的时候,可能一个站着的人都没有。而且,大家还都是世界各地经验丰富的健康记者。”他耸耸肩,“所以,知易行难,一点都不假。”
而具体到心血管疾病的防治上,他认为,心血管疾病最大的威胁并不来自于数量相对较少的高危人群,而正是来自于大量并未意识到自己健康问题的心血管“健康边缘人”。
不自知的心血管“健康边缘人”
“毫无疑问,那些收缩压高于180mmHg、体重指数BMI大于35的人,是绝对的心血管病高危人群。但是他们所占的比例并不多。而收缩压在140-180mmHg之间,BMI介于25到35的这部分人,数量众多,他们才是我们整个社的心血管病的最大威胁。”
“就像我一样,”这时,Ernst R.Rietzschel敞开了西装,指着自己微微隆起的腹部说,我们这些人并非那么不健康,身体看似也很正常。但是,不注意的话往往会发展成为心血管病高危人群,这是很可怕的。
在他看来,“心血管健康边缘人”中的绝大多数人,并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而我们的社会,关注最多的是那些高危的心血管病潜在患者,忽视了占有绝对数量优势的潜在心脏病高危人群。
地域差异对策:流行病调研
5月4日,在2013中国脑卒中大会新闻发布会上,王陇德院士谈到了中国脑卒中的一个显著特点,“2009年至今的筛查中我们发现了一些明显的省际间差别,脑卒中呈现出了北高南低的趋势,中部和我国的平均发病率比较接近。农村和城市相比,发病率和死亡率明显高于后者。”
关于不同地区之间差别的具体原因,王院士称会在“脑卒中预防和控制工程”中继续研究。而在布鲁塞尔的媒体对话中,国际药物经济学与结果研究协会前任主席Lieven Annemans 教授认为,对于卒中或其他心血管疾病,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情况。而对于像中国这种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大国而言,更是如此。
“你需要了解某一个地区人们的膳食营养摄入情况、体育运动情况、环境因素、肥胖等。这需要一系列设计完善、及时更新、落实到位的流行病学研究。”他告诉中国网医药频道记者,流行病学研究对于同一种疾病在不同地区的各个方面的了解,是政府制定科学有效的预防决策的重要工具。
这一观点,得到了Ernst R.Rietzschel教授的支持,“我们都知道地中海膳食是很健康的,但它是否适合所有地区的人们,我想结果未必。所以我们需要了解一个特定地区的特定人群的特定疾病的各项指标,特别是对于心血管疾病这类复杂多发、危害巨大但是可以预防的疾病。”
二级预防,至关重要
Kjetil Gaarder来自挪威,曾经是一名卒中患者,而现在他是欧洲卒中联盟的一员,“在我33岁之前,我从来没想到自己会成为卒中病人,但事情偏偏就发生了。”
Kjetil Gaarder非常幸运,患卒中后接受了很好的治疗和康复,现在说话口齿不太清楚,走路也有困难,在家里和妻子的角色基本互换,他干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他的妻子则承担给汽车换轮胎这类重活。
“这并不容易,但至少我很幸运。因为对于大部分卒中病人而言,非死即残。”现在他正在尽自己所能去帮助卒中病人和潜在病人,也尽力让自己远离任何可能使其卒中复发的高危因素。
“在我的诊室里,像Kjetil Gaarder这种具有预防意识的人并不太多,甚至很多已经患过卒中的患者都做不到‘二级预防’。” 来自德国坎林福特的心血管专家Joachim Heisters说。
对于卒中病人而言,二级预防包括血压监测、控烟和抗凝治疗等。“以房颤病人为例,他们患缺血性卒中的风险是健康人群的5倍,服用阿司匹林等抗凝药物对于他们至关重要。可惜的是,很多病人并不能坚持这些对他们有益的事情。” Joachim Heisters医生无奈地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