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孩子去医院看病时经常会听到有些家长对医生说:“您给开点消炎药吧?!”如果医生告诉他孩子是病毒感染不需要消炎药时,有些家长还是不肯放弃的说:“都烧这么高了,不吃消炎药行吗?”消炎药是什么?他真的有家长们想的那么灵吗?
“消炎药”一般指的是抗生素,用于治疗各种感染性疾病,它不是什么万能药,而且滥用抗生素还可以引起许多不良后果,尤其是儿童更要慎重使用,并要注意以下几点:
1、 由医生判断是否使用
儿童患病应及时就医,由医生根据其病史、临床表现等,结合必要的辅助检查作出诊断,根据诊断由医生确定是否需用抗生素治疗。通常,由细菌、支原体感染造成者需用抗生素,而对于大部分病毒性(儿科上呼吸道感染、婴幼儿腹泻常见病原菌)感染,抗生素几乎没有作用。像一般的发烧、喉咙痛、咳嗽、流鼻涕,仍以病毒感染占大多数,因此,切不可孩子得病即用抗生素。必须使用抗菌素时,应根据儿童的用药特点:首选口服剂型,其次是肌注,最后才是静脉点滴。
2、 根据病原菌选药
如果是细菌或支原体感染,需要针对病原菌选用抗生素。因为每次引起感染的病原体不一定相同,以前有效的药物,现在不一定效果好。家长为病儿自选抗生素,缺乏针对性,可能造成疗效不佳或无效。更不能频繁换药,因为抗生素对细菌有抑制或杀灭作用,用药后要起效果,需要有个过程,不能着急。每天换药,不仅对治疗没有好处,而且有可能导致菌群失调,诱发耐药菌的产生,造成后期治疗的困难。而且抗生素无高级与低级之分,只有病原菌对药物敏感与不敏感之分,以价格判断药物好坏、高级低级是没有道理的。
3、 用法用量遵从医嘱
对于儿童,药物剂量通常是由医生根据诊断、病情、体重或体表面积计算得出,既确保抗生素很好地发挥作用而又不对机体产生危害,认为儿童用药即为简单的成人剂量减半的概念是错误的。根据不同药物在人体内吸收代谢和生效的速度不同,抗生素有6小时1次、8小时1次或12小时1次的,家长应严格按时给患儿用药,切记不能随意更改,更不要自行加减药物,否则会导致毒副作用加重或使前段治疗效果前功尽弃。
4、 不能随便联合用药
两种或两种以上抗生素同时使用称为联合用药。同时服用两种以上的抗生素,有可能造成用药无效的后果。通常,有严重感染或混合感染,病原菌不明或单一抗生素不能控制,又或者较长期应用抗生素细菌产生耐药性可能者,以及联合用药可使毒性较大的药物剂量得以减少时,才可在医生的指导下联合用药。一般需用抗生素治疗的感染性疾病仅用一种抗生素即可,多用药多保险的想法是错误的。
5、 密切关注不良反应的发生
儿童使用抗生素应警惕不良反应的发生。抗生素类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主要有过敏反应、毒性反应及二重感染等。过敏反应形式多样,轻者可出现皮疹、药物热、血管神经性水肿,严重者哮喘,甚至出现过敏性休克。毒性反应可见由氯霉素引起的再生障碍性贫血,庆大霉素等引起的耳聋等。由于抗生素应用后杀灭或抑制了敏感细菌,未被抑制的菌种可大量繁殖,发生菌群紊乱,因而在用药过程中有可能出现霉菌、耐药菌等引起的二重感染,此种感染可为较轻的局部,如口腔、胃肠道的感染,亦有可能发展为败血症,甚至危及生命。使用青霉素类一定要做皮试,肌肉注射或静脉点滴,就算皮试阴性,也要注意过敏反应出现。有些药物如红霉素、阿奇霉素等大环内酯类药物有胃肠道副作用,要饭后服用,可以利用食物减少药物对胃肠的刺激,如需要静脉点滴,也应在饭后或吃一些饼干点心。
用药期间,要按医生的嘱咐做必要的检查,如化验血和尿,检查肝肾功能。一旦发现问题,应请医生及时处理。服用药物后如出现皮疹、耳鸣、恶心呕吐等不适,应立即停药,及时找医生诊治,这些会引起宝宝过敏的药物名称父母应当记住,再病时告诉医师,避免再用造成更严重的伤害。